寶器彰德 中國古代藝術品專場

2150 清代 大清道光藍釉葫蘆瓶

BLUE-GLAZED GOURD BOTTLE DAOGUANG SIX-CHARACTER SEALMARK  Qing Dynasty

起拍價: NT$400.000

NT$0 ~ NT$0
拍賣開始時間: 2025-05-18 13:00:00 (GMT+8)
LOT: 2025-A-01-2150 分類:
描述

H 17cm

單色釉瓷器,形制屬葫蘆瓶,體積略小,口、頸皆直,至肩擴為上腹,次收於短筒腰身,後再接其下腹,至底微出臥足,而上、下腹皆呈扁圓形,上小後大,確若一葫蘆。器外滿施霽藍釉,色澤靛亮,耀光如鏡,久視不厭,瓶內與底面則裹白釉,後者尚書有「大清道光年製」雙圈楷藍款,並露素胎在足。施釉勻緻,厚度幾同,釉、胎分界皆經修整。塑形良巧,定年明確,乃官窯精品。 霽藍釉又稱祭藍釉,也多為藍釉的狹義所指,是中國陶瓷史中較晚出現的單色釉。其乃高溫鈷釉之一種,和青花瓷器同樣成於元代,而成色較鈷藍釉和灑藍釉等類更加均勻穩定,且往往靛青有加。按明朝創立後,朝廷以瓷器取代《周禮》記載祭祀用的六種玉器,並仍遵守後者對六器顏色之規範,其中便是以藍瓷作為「以蒼璧禮天」之改換,遂有了「祭藍」之名[1]。又就歷代傳世品來看,明、清各朝官窯幾乎都存有霽藍釉產品,以科學檢測度之,可知由明初至清末的釉料在成份上並無太大差異,唯獨明代配方中的釉灰用量較低[2],標誌了景德鎮陶瓷承續數百年的瓷器成就和藍瓷風華。 迄今所見的霽藍釉瓷器以宣德時期最負盛名,而清代較具代表性的器形包括梅瓶、天球瓶等瓶類,惟葫蘆瓶並非其中多數。目前道光時期無論霽藍釉瓷器或葫蘆瓶製品都屬民間收藏較多,可為此器參照者有如台北故宮藏嘉慶〈霽青釉描金番蓮紋葫蘆瓶〉(參閱)——在前述釉料差異小且嘉、道二朝相繼的前提下,該器無論形制與成色皆可與此器比較,並可透過對照得知此器實無道光瓷器施釉不佳之弊,堪稱晚清變局之下的藝術良品。 註腳 [1]張旭等:〈試論霽藍釉與灑藍釉之異同〉,《冶金與材料》第40卷第5期(2020年10月),頁163。 [2]吳軍明等:〈明清官窯霽藍釉的組成和色度特征〉,《光譜學與光譜分析》第32卷第8期(2012年8月),頁2254-2259。 參閱.清嘉慶:霽青釉描金番蓮紋葫蘆瓶(h. 31 cm)。清宮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