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藝術專場
9123 清初 春水堂款 朱泥平蓋壺
CINNABAR CLAY TEAPOT WITH LID AND CHUNSHUI TANG MARK Early Qing Dynasty
起拍價: NT$500.000
H 6.3cm 朱泥胎質,泥質細膩而堅硬,表面光澤偏亮,器形扁圓鼓腹,截平蓋配珠鈕,短直流,圓環把,小高圈足,底款三字陰刻隸書「春水堂」,筆觸工整,刀工遒勁,製壺工藝上乘,具有高超的壺藝水準。
春水堂是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訂製紫砂茗壺較多的名堂,有道是:「凡春水堂所訂製之器皆為精妙」。實際上,春水堂是由文人雅士組成的詩社,用於詩詞唱和、吟詠交流,並非製作紫砂壺的場所,紫砂壺的製作在清代乾隆、嘉慶年間達到高峰,特別是受到文人參與的影響,出現了許多名家和名作,雖然春水堂的文人雅士會品茗、賞壺,但他們並非直接製作紫砂壺,他們會向宜興的專業匠人訂製紫砂壺,然後在春水堂的詩會中交流、品鑑。「春水堂」並非壺工或窯號,而是乾隆、嘉慶年間文人雅士組成的詩社堂號,文人以「堂號」委託宜興製壺,是清代常見的雅事之一。因此,「春水堂」款的壺多為當時文人清客訂製,屬於文人壺體系,並非工坊自銷,有「春水堂」落款的紫砂壺,往往代表著文人審美趣味,其製作水準相當講究。清代詩社、齋號訂製的壺,如「松竹齋」、「梅花館」等,與「春水堂」齊名,皆是收藏界極為重視的堂款壺。
宜興地區在秦、漢之時稱作陽羨,後改荊溪,再改稱義興,最後改至今日的宜興。據《陽羨茗壺》收錄之〈陽羨茗壺系〉(註1)記載,正德年間進士吳頤山之侍童供春向金沙寺僧人習得製壺之法,遂使紫砂壺流傳於世。宜興特有的紫砂礦土,質地細緻且滲透性佳,有云:「一兩紫砂,一兩金」,因而又被稱作「富貴土」。由於朱泥礦藏量稀少,出礦量極低,因此礦料非常珍貴,常以斤為單位計價,再加上經窯燒時會產生很大的收縮比,收縮比例大,就容易產生皺紋、開裂或變形,導致成品率低下,故此,朱泥雖深得玩壺人士喜愛,卻一直被製壺者和生產商視為高難度的產品,工價一直居高不下。
同款壺可見2013年香港保利,拍品編號1593〈春水堂款朱泥壺〉(參閱1),同場拍賣拍品編號1597〈春水堂款紫砂對壺〉(參閱2)。
[1]周高起、吳騫:《陽羨茗壺》,(北京市:金城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