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器彰德:中國古代藝術品專場

515清代翡翠雕童子戲馬

JADEITE KID PLAYING WITH HORSE Qing Dynasty

來源: 1.美國加州藝術品拍賣公司(California Asian Art Auction Gallery),2013年6月23日,拍品編號174。 2.香港佳士得,2015年4月6日,拍品編號262。

NT$1.500.000 ~ NT$2.500.000
拍賣開始時間: 2024-03-03 13:00:00 (GMT+8)
LOT: 2024-A-04-215 分類:
描述

H 11cm L 21cm (不含座) 翡翠質,石澤若淨紗依層相疊,又如梨片冰清明透。前、後局部帶鮮綠,渾然自成似天工綴筆,成色更甚陽春碧草,並起畫龍點睛之效。像形為一荷葉托童子牽馬:馬首微抬,隨韁繩側擺,姿呈半臥方起。菱目深輪,小耳圓鼻,口齒略顯,逸髮長垂。轡頭浮雕,結構明確,細至皮革結繩。前肢伸張,後足一腳尚埋身下,另一腳收而欲展,腿形健碩,厚蹄如錘,可感雄飛風勁。胴態合度,馬尾演若奔流。其右前童子嬌身大頭,向左仰首。穿著童裝,頂未束髮,袖、裾顯皺。五官有致,雙唇微揚,眉帶笑意。單跪雙手拉繩,略為吃力,而確足以喚馬起身。童之對側及馬臀周邊飾透雕捲雲枝葉,更賦童子牧馬之怡然。器下托一相連扁平荷葉,依馬與童子描形,略呈三角。正面無飾,背底雕曲弧葉緣,並以陰線表其經脈;葉面磨如繁鱗,映光輝耀。另附紫檀浮雕松柏基座,其緣恰好合於器底,主像乘於其上則別顯風韻。承載精湛動態技巧,凝日常之剎那於上等石料中,僅見像之一隅便可感爐火純青之匠技。 牽馬童子之形象最早見於《莊子·雜篇·徐無鬼》,被設為指引黃帝天下治道之化身;至於具體之藝術表現則可追溯至漢代石雕畫像,後轉至陶、玉等載體上,至近世前概可視為先民對生活、儀式甚至戰爭之描繪。宋、元以後此種形象漸為民間宗教所用,遂成帶有特定意義之文化符碼,例如佛、道轉世觀念中牽馬童子為所謂「童子命」之一種,帶此命運者被認為係天庭馬伕之下凡。而傳統婚事亦習以童子領馬為新郎之坐駕,時至今日仍保有此種風俗。按此器既以童子牽馬為主,又令其乘於荷葉上,是取「合」之諧音,為夫妻相合之象徵,故可推斷其為婚嫁相關用飾。考今存同形飾器幾乎皆作於明、清,尺寸多限於掌中;且受明代風格影響,其藝術表現大都採抽象形式,少見形制巨大,手法寫實如此者——選用上等翡翠為材,成於佚名良匠之手,又能融卓乎不群之動態技巧於典型清代圓雕風格內,無疑為厚禮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