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器彰德 中國古代藝術品專場

2151 明洪武 釉裡紅纏枝牡丹花紋碗

UNDERGLAZE COPPER-RED 'INTERLOCKING PEONY' BOWL  Hongwu Period of Ming Dynasty

來源: 1.1966 年於倫敦里昂和特恩布林拍賣行(LYON & TURNBULL LONDON)拍賣。 2.重要亞洲古董藝術商 Eskenazi埃斯肯納茨舊藏。

起拍價: NT$4.000.000

NT$0 ~ NT$0
拍賣開始時間: 2025-05-18 13:00:00 (GMT+8)
LOT: 2025-A-01-2151 分類:
描述

H 11cm、D21cm

白地紅彩碗,敞口,斜高壁,至下收弧,深腹,底近平,直圈足,塑形規整。足底以外滿釉,器表蘊澤如漿。基調潔麗,藏青於皎,微吐月白之雅。其上彩料概呈暗肝色,濃、淡交融,中顯深斑,乃釉裡紅之徵。紋飾廣布,雙面口沿及足側環綴回紋,外壁及器內悉繪纏枝牡丹紋,並藉雙線分緣,腹下留白一周。其枝條拱捲,饒富生氣;葉分五指,寬身尖尾;花形則華貴繁艷,綻姿各異,或捧蕊展翼,或積圈成簇,且瓣緣皆繡雲團。筆觸勁、精咸具,而於主紋細部皆可見廓深形淺之跡,蓋是先構形、後著色故。足面胎質緻密,略附黃斑,又泛布火石紅點。器底尚貼「LYON & TURNBULL LONDON」與「ESKENAZI LONDON」圓標,是為此器來源,乃物況絕佳之明洪武釉裡紅標準器。 釉裡紅是中國瓷器的一項高溫釉下彩技藝,創燒於元代,而屬洪武、永樂、宣德、雍正、乾隆歷朝之製品最負盛名。按釉裡紅之作法與青花釉下彩相似,是將著色劑直接繪畫於胎體上,後施透明釉,再經攝氏千餘度的高溫還原焰一次燒製而成。其中著色劑的成分異於其他紅彩彩料,是以氧化銅(CuO)為主,並透過加熱時的還原反應呈現紅色;同時,釉裡紅瓷器對窯溫的要求甚加嚴苛,無論升溫過快、溫控偏差都可能致生氣泡、發黑或飛紅(失色)等缺陷[1]。再者,釉裡紅瓷器成品中的銅、鐵元素往往以多種形式存在,且比例亦不固定[2],而都取決於調劑和燒窯過程的毫釐之差,並決定了最終的紅彩品質,可知其工藝水平絲毫不在青花瓷器之下。 就洪武時期來說,由於明代為朱姓政權,且於五行中屬火德等諸多淵源,以致明太祖相當偏好紅色[3],並使得釉裡紅瓷器躍為明初的陶瓷藝術代表,而更勝同期的青花瓷。按洪武釉裡紅瓷器的生產皆為景德鎮官窯壟斷[4],其技術、形制和紋飾則上承元代,儘管受戰亂影響,仍在政府的積極需求下有所躍進。當時的產品多主碗、盤、梅瓶、玉壺春瓶、執壺一類大型器,並有朝貢、祭祀、陳設、日用之功能[5];而其紅彩技術雖已相對元瓷穩定,少見飛紅現象,卻因著色劑本身的難以掌控,令今見遺存仍分多種成色差異——這一點實也和明太祖崇尚節儉,仍於宮中保留諸多足敷賞用的瓷器有關[5],是洪武釉裡紅有別於永樂、宣德及清代製品之特徵。 另一方面,曾經手此器的英國藏家朱塞佩‧埃斯肯納齊(Giuseppe Eskenazi,1939-,圖一)則是全球最有影響力的亞洲藝術古董商之一:其人對中國文物的興趣乃於年輕時受到在米蘭經營古董店的堂伯父維多里歐(Vittorio Eskenazi,1906-1987)啟發,儘管埃斯肯納齊不曾接受過正規訓練,仍透過流連各大博物館,以及與多位學者頻繁交流建立了豐富知識,並在大學畢業後踏入了藝術品買賣的行業。和多數古董商不同,埃斯肯納齊並不著眼於能帶來穩定利潤的普通貨件,而是以極為準確的眼光買入尚未受市場重視的各類逸品,並隨其日後價值的水漲船高累積了顯赫名聲,包括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和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圖罐〉(圖二)等創下拍賣紀錄的至寶皆是其人經手的代表器物[6]。如今埃斯肯納齊年事已高,仍親力親為,和其兒丹尼爾‧埃斯肯納齊(Daniel Eskenazi,1969-)一同經營家族企業(Eskenazi LTD.),除仍經手各式文物,亦經營畫廊、出版圖錄,一舉一動皆受英國古玩行業乃至全球市場關注。 回到此器本身,其紋飾紅內顯灰,並浮零星邃斑,儘管非以鮮麗取優,仍無疑是洪武釉裡紅瓷器典型特徵,而獨步於永、宣、康、雍、乾等後世銅紅,不僅百看不厭,亦存強烈的代表性和不可複製性。又考此器特出之處,概可分三面論之:第一,其除紅彩濃勻、底面施釉,亦未見針孔、氣泡、失色等瑕疵,燒造品質較元代和明朝建國之初精良,應屬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景德鎮御窯廠創立以後之作品[7]。第二,在洪武釉裡紅瓷器中,口徑約二十公分之碗多呈撇口,如此器之敞口碗多為私人舊藏,相對少見。第三,也是尤為獨殊之處,在於歷見同形器的纏枝花卉紋皆為兩種以上組合,例如外芍內菊、外蓮內菊或芍、蓮相間;而此器主紋之布局則屬純纏枝牡丹紋,幾乎是當前僅見,可知其不但貴為洪武官瓷,還於細節暗藏玄機,乃別出心裁的標準器。 就上述特點考現存各件洪武釉裡紅中型碗,可知多數同形器之紋飾都為外芍內菊的纏枝花卉紋,其中台北故宮藏品(參閱1)之紅彩色澤即相當接近此器;而山東博物館藏品(參閱2)則和此器皆享白中泛青之地色。其次考形制屬敞口者,則有大英博物館藏品(參閱3)和北京市第四中學西什庫遺址出土殘件(參閱4)。另外,埃斯肯納齊尚經手過其他洪武釉裡紅碗,例如已被出光美術館收藏之一例(參閱5),可見埃氏擇物之卓著。總之,〈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碗〉形制經典,物況佳麗,成色彰一代風華,既藏特出之處,尚有半世紀以上的來源可資追溯,更曾經略於全球大賈之手,在一物難求的明早期官窯陶瓷中更顯出類拔萃,無非是可遇不可求的拍場明星,中國藝術之上乘重器。 註腳 [1]鄧偉玲:〈青花釉裡紅瓷器的研製〉,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頁46-53。 [2]王有金等:〈釉裡紅的研究〉,《中國陶瓷工業》第18卷第4期(2011年8月),頁21。 [3]李莉:〈釉裡紅發展歷程中的裝飾特色研究〉,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1),頁24。 [4]朱裕平:《明代青花瓷》(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08-312。 [5]劉韌:〈明代洪武釉里紅瓷器研究〉,景德鎮陶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9),頁53-56。 [6]朱塞佩‧埃斯卡納齊(Giuseppe Eskenazi)著,劉昊等譯:《中國藝術品經眼錄:埃斯卡納齊的回憶》二版(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頁13-39。 [7]劉韌:〈明代洪武釉里紅瓷器研究〉,頁57-60。 [8]Bastable, J. (2022, May 22). Giuseppe Eskenazi: The World’s foremost dealer in Asian art. Christie’s. https://www.christies.com.cn/en/stories/giuseppe-eskenazi-a-visionary-dealer-in-asian-art-8b4c82c4271141a4a97cf523c64ba473 [9]朱塞佩‧埃斯卡納齊著,劉昊等譯:《中國藝術品經眼錄:埃斯卡納齊的回憶》二版,頁29、90。 參閱1.明洪武:釉裡紅纏枝牡丹紋碗(d. 20.4 cm)。清宮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參閱2.明洪武:釉裡紅纏枝花卉碗(d. 20.3 cm)。王平:〈釉里生姿 瓷上雅韻——山東博物館藏釉里紅纏枝花卉碗〉,《春秋》2022年第6期,頁64。 參閱3.明洪武:BOWL (d. 20.5 cm)。William Wilberforce Winkworth舊藏,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參閱4.明洪武:釉裡紅直口碗殘件(unknown size)。陳華莎:〈明西十庫遺址與洪武瓷器〉,《收藏家》1996年第12期,頁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