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器彰德 中國古代藝術品專場
2173 清代 竹雕何仙姑、呂洞賓 二件組
SET OF TWO BAMBOO CARVED FIGURES OF HE XIANGU AND LV DONGBIN Qing Dynasty
起拍價: NT$300.000
H 17.2cm、H 17.5cm
中國文化裡的「八仙」至早可追溯至漢代,而今人所謂的八仙則定形於明‧湯顯祖《邯鄲夢》及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共有呂洞賓、漢鍾離、李鐵拐、張果老、何仙姑、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八人,各自代表中國傳統社會不同身分的人群。按八仙題材廣泛存在於民間故事及戲曲中,近世各時空皆有流傳內容各異的文學史料與藝術遺存,其中又以宋、元戲曲最為著名。此外,八仙亦為道教所取,他們皆被視為由人成仙的神明而受民眾景仰,並多作祝壽之象徵。 呂洞賓,相傳為唐時人,洞賓為其字,名則有多說。宋‧阮閱輯《詩話總龜》引《雅言雜載》稱呂氏原為陜西人,因進士落榜,又逢黃巢動亂,故舉家隱居終南山學習道術,可能是較接近人物原型的記載[。按呂洞賓不僅是八仙中最聞於世者,也有較多的故事流傳。其形象多為著綠袍之道士,且是五文昌之一,有時還帶武人身分,於台灣的廟宇中便多可見呂洞賓的身影。 至於何仙姑較無相對明確的人物來源,可能是由多種地方傳說匯集而成。在《東遊記》等故事中,何仙姑被描寫為呂洞賓的徒弟,受後者指導而得道,並在道教信仰採納之下成為主流說法。恰與其名同音,何仙姑常作為一持荷仙女出場,有時還具悲慘身世,其信徒以廣東地區和東南亞移民居多。 此二竹雕立像即為呂洞賓與何仙姑之搭配,概是因上述師徒之故事所致。其形象皆相當典型:前者著巾帽、道袍,雙鬢長垂,左手捻長鬚、右手托拂塵於肩,背繫寶劍;後者頭頂單髻,面容清秀,穿襟衣襦裙,雙手持蓮蓬。兩人皆面有喜色,其顯清代雕塑風格之盛,宛如從人物故事繪畫中獨立分出,又若二仙以道術作出之化形,且保存亦頗完好。今傳世之竹雕八仙已臻稀少,台北、北京二故宮各有一組宮廷竹雕八仙像,其中皆有呂洞賓和何仙姑可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