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酒井家族珍藏玉器
5007 紅山文化 黃玉鳳形玦
BIRD-SHAPED YELLOW JADE SLOTTED RING, JUE Hongshan Culture, Neolithic Period
來源:日本酒井家族珍藏玉器
起拍價: NT$1.200.000
11.3×9.7cm
和其他類型的動物崇拜相比,崇鳥信仰於紅山文化遺存中表現相對更加清晰,在於儘管尚不能推測其具體意涵,具顯著特徵的多元鳳鳥紋玉器仍在已知的紅山古玉中據有一方(圖一);而若以鄧淑蘋女士等人之觀點,將勾雲形器也視為一種鳥的轉化形象[1],則其範圍又將大幅擴張,故可知崇鳥乃紅山玉文化的重要面向。
以此認識為基而觀此器:其屬黃玉質,器表大部受白沁,令其原色隱蔽於下;沁帶則濃密相結,如膠似脂,其中尚雜黑、褐細斑,不若尋常紅山古玉之白化。外觀獨殊,乍見似一玉豬龍(獸首玦。關於玉豬龍之資訊請參見〈803 紅山文化 玉豬龍〉條目,本處不再詳述與作註),獸首玦身,厚實近圓,而於細部又不為一類:突額出吻,珠目圓碩,未顯耳、眼窩、鼻、唇。軀體鄰近首、尾處各開一小岔,若玉璇璣(牙璧)之牙。尾形微勾,收斜平底,首、末連梗。頭部後方穿單孔,器身一側之中段尚留一道管鑽橫槽,考其位置、深度皆與連梗重合,可能為磨製後者時所殘。器表尚生數道淺裂,長度、隙徑皆不一——合其受沁視之,可知此器或經祭祀儀式性焚燒[2]——整體呈現較多鳳鳥形,是素面吻部象其喙、體幹分岔象其翼,形廓則仍與玉豬龍相去不遠。
按此器的狹義同形器迄今僅有一例,為納斯台遺址之徵集品〈鳥形玉玦〉(參閱1):其徵集入藏之初曾引來一時之注目,並被巴林右旗博物館作為標誌使用了一段時間(圖二);而因上述的外觀相似性,納斯台〈鳥形玉玦〉於歷來的論著中曾被與玉豬龍並列而談,惟其鳥形主題仍未遭否認[3]。藉此來說,即可將鳥首玦視為玉豬龍之變體,或者廣義獸首玦形器之分型,且尚有一物足以強化二者的同源關係,是左家山T4②:1〈石龍〉(參閱2):該器屬於左家山下層文化(遼河文明,早於紅山文化)遺存,被認為是玉豬龍形象的潛在鼻祖。細究其外觀,則可發現T4②:1相對單純的形制實際兼具了玉豬龍和鳥首玦的共通特徵,遂同樣能將鳥首玦的前身寄於該器。
以上述鳥首玦乃玉豬龍變體的看法為基,便能借鑒玉豬龍的研究成果詮釋此器,其中較重要之處概有三項:一是形象源流的反思,按目前研究者多認為玉豬龍非龍非獸的頭部、以至其蜷曲的身形是豬與龍、蠶與蛇等複合動物的合成;由此說來,鳥首玦的外形雖相對能辨出明顯鳥形,但是否有可能同樣隱藏了其他動物的特徵?例如葉舒憲先生便主張納斯台〈鳥形玉玦〉兼表龍與鳳的形象[4]。二屬文化意義的相對性,既然玉豬龍與鳥首玦的異同已不是同形器的範疇可囊括(否則鳥首玦便直接稱為玉豬龍即可),但是又的確存在某種共通性,那麼二者的關係實可能屬於並列性質——早在牛河梁遺址完成第一階段發掘前,郭大順先生便曾對史前遼西地區的豬龍崇拜和鳥崇拜進行分析,認為它們是日後龍、鳳觀念的早期並存型態[5];則在此架構下,玉豬龍和鳥首玦就相當有可能各為龍、鳳的代表——唯獨此假設的證明勢必需仰賴更多的鳥首玦例證,否則較難說明何以二者的發現數量一多一少。三則為同形器的尺寸差異,考今存的玉豬龍尺寸範圍存在較大跨度,而有可能在製作時即遭有意識地分為大、中、小三等,如此現象之於鳥首玦應亦是,並可解釋此器與納斯台〈鳥形玉玦〉的體積落差。
結合前述葉氏、郭氏之說,以玉豬龍和鳥首玦的並立為基,或可將此器進一步稱鳳形玦,以表其中的對應關係。儘管玉豬龍和鳥首玦的關聯,以及鳥首玦本身的性質至今皆未有定說,此器既是當前所見寥若晨星之鳥首玦中體積至大者,無疑可依其珍稀性獨步於民間紅山文化藏品,堪稱首屈一指。
註腳
[1]鄧淑蘋:〈龍兮?鳳兮?——由兩件新公布的紅山玉器談起〉,《故宮文物月刊》第114期(1992年9月),頁4-11。
[2]周曉晶:〈紅山文化玉器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頁83-86。
[3]張晶:〈紅山文化玉龍原型及造型方法探析〉,《文物鑒定與鑒賞》第211期(2021年8月),頁56。
[4]葉舒憲:〈紅山文化鴞神崇拜與龍鳳起源——兼評龐進《鳳圖騰》〉,《文化學刊》2006年第1期(總第1期),頁28-29。
[5]郭大順:〈龍鳳呈祥——從紅山文化龍鳳玉雕看遼河流域在中國文化起源史上的地位〉,《文化學刊》2006年第1期(總第1期),頁18-22。
[6]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1983-2003年度)》三冊(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圖版63、84、96、276。
參閱1.紅山文化:鳥形玉玦(h. 5.5 cm)。郭大順、洪殿旭:《紅山文化玉器鑒賞》(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頁105,
參閱2.左家山二期文化:石龍(l. 4.4 cm)。吉林大學考古教研室:〈農安左家山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學報》1989年第2期,圖版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