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酒井家族珍藏玉器

5021 漢代 玉辟邪

JADE BEAST, BIXIE Han Dynasty

來源:日本酒井家族珍藏玉器

起拍價: NT$1.600.000

NT$1.600.000 ~ NT$3.000.000
拍賣開始時間: 2025-05-18 13:00:00 (GMT+8)
LOT: 2025-A-04-5021 分類:
描述

9.9×5.8×4.4cm

「辟邪」既為中國神獸之名,也是漢代思想中的重要成分:當時無論宮中、民間皆信仰讖緯之說,並訴諸各種手段以趨吉避凶,用玉便屬其中一種面向。無論是先秦即有的鋪首,或者兩漢相繼興起的剛卯、嚴卯、工字佩、司南佩、翁仲和各類神獸皆可視為漢人對抗瘟疫、鬼怪,並祈求祥瑞常在、死後昇仙的表現[1]。單就辟邪言,其獸形約於西漢晚期出現,外貌乃結合先秦傳統和西域元素而成;而神獸雕塑的流行除因讖緯思想於該時段定型[2],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匈奴被逐出西域,致和闐玉材更易取得也是其外部條件之一[3]。然而由於進入東漢後政局不穩、社會動盪,令玉料緊缺[4],造成漢代玉神獸竟鮮見於世,反倒留下了若干巨大的石雕藝術(圖一),不過卻也能依此得知辟邪的鎮墓意義。
曹魏‧孟康《漢書音義》曰「……一角者或為天鹿(祿),兩角或為辟邪」,縱存此說,目前無論學術與市場方面皆習將龍首翼獸身及部分複合型態之神獸統稱為辟邪,除因文獻的侷限性,亦與兩漢神獸遺存的多樣化和趨異避同,導致今人難以依形定名有關。此器即屬單角辟邪,呈淡青玉質,柔麗清雅;加之象牙藻沁、明潤包漿,更顯古玉之奇遠。身形作縮頸蹲伏貌,其首左折右望,外廓若龍,頂角長而捲梢。菱耳、秀鬃、翼眉、珠目、立鼻、長吻、巨牙、齊齒、翻舌無不精湛。軀幹精瘦略長,末附雲尾斜揮。左二肢前、後抵踏,右二肢向後壓踞。前腿覆鱗、生長羽,後足肌肉線條顯出,而皆附四爪及毳毛。雖不至宏雕繁琢,然於玉澤跌宕起伏之間卻存躍動奇氣,靈絡極巧而不似人為之工——這種動態感和姿勢、細部的獨特性正是兩漢玉雕神獸被視為中國藝術的精粹,並廣受古今中外藏家追求之所在。對比宋代以降的仿古玉神獸,便可輕易看出漢代雕塑只可意會,不可言語之氣蘊絕非後世良匠得輕易摹仿。
按此器之亮點在其頸部之扭勁與四肢之蓄力,相近之例包括台北故宮(參閱1)、北京故宮(參閱2)及大英博物館(參閱3)之藏品,其中屬前者最具不約而同之風;至於渭陵建築遺址出土「渭陵六珍」之中的一件〈圓雕走姿玉辟邪〉(參閱4)則是極少見的出土同形器,且可能為漢元帝本人所有,亦存類似此器之體魄。由上述數例皆可看出漢代玉辟邪的差異性,以及它們令人目不轉睛的神異雕技,更使得此器之價值隨之不言而喻。
註腳
[1]徐琳:〈兩漢用玉思想之一——辟邪厭勝思想〉,《故宮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1期(總第135期),頁140-146。
[2]安居香山著,楊曾文譯:〈緯書形成問題和緯書思想研究的動向〉,《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頁96-99。
[3]陸建芳主編,李銀德著:《中國玉器通史‧秦漢卷》(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頁305。
[4]陸建芳主編,李銀德著:《中國玉器通史‧秦漢卷》,頁379。
[5]宋奇、杜景麗:〈淺談中原地區漢代的鎮墓神獸石辟邪〉,《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頁73。

參閱1.西漢:玉辟邪(l. 12.9 cm)。清宮舊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參閱2.漢:青白玉辟邪(l. 13.2 cm)。出土地點不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參閱3.漢:FIGURE(l. 8 cm)。Sir Joseph Hotung舊藏,倫敦大英博物館藏。
參閱4.漢:圓雕走姿玉辟邪(l. 5.8 cm)。劉雲輝:《陝西出土漢代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頁276。
參閱5.西漢晚期:玉辟邪(l. 7.2 cm)。香港佳士得,2022年11月29日,拍品編號2748,成交價26,850,000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