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嚮

6079 清早期 邵元祥 紫泥加彩描金山水詩文壺

COLORED TEAPOT WITH POETRY PATTERN MADE BY SHAO YUANXIANG Middle Qing Dynasty

起拍價: NT$500.000

NT$0 ~ NT$0
拍賣開始時間: 2025-05-18 13:00:00 (GMT+8)
LOT: 2025-A-05-6079 分類:
描述

H 17cm

紫泥質,全器滿加粉彩,底、內露胎,釉澤潤亮。體近甕形壺,亦存粉彩與琺瑯彩瓷制之影:圈鈕,壓蓋微拱,短頸,弧肩,腹斜收近直,下凹臥足,狀若瓦缸。前伸三彎嘴,折曲遒勁,後接正耳,流線端莊。鈕、頸、足緣、嘴、耳施天藍釉,餘處則以青釉為地,上施描金紋飾:蓋面環花葉五株,器側則繪全景山水圖,其棧橋、蓊蔭、群巖、亭臺、飛鳥、旭日皆秀麗如詩境,不遜水墨之體;又題篆書金詩二句,是為「洞庭西望楚江分,水盡南天不見雲/名水」,出自唐‧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遊洞庭五首‧其一》,並於緣處環白地紅彩和黃如意錦紋。器底印天圓地方章,分「荊溪」上橢和「邵元祥製」下矩二部。既彰清瓷麗風,亦含紫金之樸緻,乃日益珍罕之紫砂加彩器。
與瓷器相同,中國紫砂器於誕生不久後便出現了施釉彩的裝飾工藝,稱為紫砂加彩。按紫砂加彩在明晚期便有相關的文獻記述[1],而實物至早則見於康熙時期,至乾隆年間達到生產高峰。其流行的原因除受高宗及一眾達官顯貴的喜愛,也和東、西交流下琺瑯彩及粉彩瓷器的興起具直接的移植關係[2]。至於紫砂加彩的製作方式正如其名,是先在素胎上施以釉彩,再以約攝氏八百度低溫燒製而成,並可分局部綴繪的點彩和與瓷器同樣覆釉至足的滿彩;惟其製作難度頗高,因此嘉慶以後便逐步衰微[3],令兼具華麗與細膩的彩陶終成絕響。此器出自清初名家邵元祥(?-?)之手,不僅塑形、繪釉與金工皆顯爐火純青,尚存清早期製壺人常作之天圓地方底款,亦即方、圓鈴印並用之特徵,無疑為盛世之器。典藏與此器相似紫砂加彩壺之機構可參中國茶葉博物館一例(參閱),另外邵元祥尚有其他同類型作品曾現蹤拍賣市場,亦可留意。

[1]廖曦:〈清代加彩紫砂壺設計研究〉,江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22),頁82。
[2]韓榮:〈清代紫砂加彩飲具研究〉,《中國陶瓷》第48卷第5期(2012年5月),頁69-70。
[3]廖曦:〈清代加彩紫砂壺設計研究〉,頁238-239。 參閱:清:紫砂加彩壺(h. 21 cm)。傳世陶器,浙江中國茶葉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