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藝術品專場
6187 清代 大清清嘉慶年製 松石綠地粉彩托八寶賁巴瓶
FAMILLE ROSE TURQUOISE GROUND 'EIGHT BUDDHIST EMBLEMS' VASE, JIAQING SIX-CHARACTER SEALMARK Qing Dynasty
來源:日本私人收藏家舊藏。
起拍價: NT$1.800.000
H 26cm
瓷胎,歛口,階式頸,圓肩,圓腹,高外撇圈足,口沿旁平出一蓋形裝飾,器形似無流之賁巴壺。全器施松石綠色釉,器表繪粉彩各式圖案,口沿作粉地藍點圓珠紋,乃模擬嵌珠金工之裝飾,表現「寶飾感」,蓋狀裝飾繪團花紋,頸部繪五色垂帶紋,肩部飾一圈如意雲紋,腹部繪佛教八寶:寶瓶,寶傘,白蓋,盤長,金魚,法螺,蓮花,法輪,間以番蓮紋,圈足飾一圈蓮瓣紋,全器圖紋極繁麗,足露胎一圈,內施湖綠釉紅料書「大清嘉慶年製」六字篆書款。
賁巴瓶起源於藏傳佛教,是藏語中「瓶」之意,最初多以金、銀、銅等金屬製成,作為密宗修行及佛教儀式中盛裝淨水、灌頂和沐佛用的法器。其形制類似唐代淨瓶,早期造型多模仿塔形,配有流口但無柄,使用時手握壺頸。《佛學大辭典》中曾寫道:「天竺國王即位時,以奔巴壺盛四大海之水灌於頂而表祝願,密教效此世法,於其人加行成就。嗣阿犁位時,設壇而行灌頂之式。」賁巴瓶在藏傳佛教密宗修行儀式中十分重要,常用於灌頂、灑淨、加持等法會,俗稱「藏草壺」或「藏草瓶」,因為常在瓶中插放草以供禮佛之用。
瓷質賁巴瓶的燒造起於清代康熙年間,早期瓷賁巴壺造型借鑒唐代淨瓶,雍正時期開始有甘露瓶樣式出現,到了乾隆時期,賁巴瓶發展出「寶瓶」和「寶瓶加流」兩種新造型,造型多樣且裝飾華麗。清代瓷製賁巴瓶是藏族金屬製品向瓷器轉化的結果,代表漢藏文化在工藝上的融合,賁巴瓶作為宮廷藏傳供器的重要母題,嘉慶一朝仍沿祖制,其中松石綠地粉彩與纏枝番蓮相配之格局尤為時尚。
嘉慶年間所生產的瓷器,其制瓷工藝完全繼承了乾隆朝的風格,除創作意識形態沒有太大變化外,原料配製、制坯手段、畫瓷用彩都遵循舊習,各方面的技巧都相當純熟。從造型到釉彩,不看款識很難與乾隆時期的瓷器區分開。在各式瓷器中,五彩、鬥彩、粉彩均追求色調濃厚,畫面繁複,圖樣花紋華麗的堆砌,營造一種富麗堂皇的裝飾色彩。嘉慶皇帝與乾隆皇帝相同,富有生活情趣且追求嚮往雅緻的生活。在清宮舊藏《嘉慶帝漢裝行樂圖》當中,嘉慶皇帝充滿興趣的賞玩古物,欣賞花藝,而花器皆是青花纏枝小膽瓶和釉裡紅馬掛瓶,式樣別致玲瓏,由此不難想見嘉慶皇帝對瓷器一項的要求,並具備相當的審美水準和喜好。因此嘉慶一朝的瓷器承襲乾隆的成熟工藝並且從中亦見肇新,意趣之妙,品格之高不讓前朝。
嘉慶彩瓷以粉彩最具代表,其工藝風格和乾隆時期幾乎沒有區別。各種彩料產生深淺、濃淡的過渡,畫面如同敷了薄粉般柔和溫潤。將器物呈現出“粉彩特有的暈染效果”,是其工藝到位的證明。本器釉面瑩潤透亮,帶有光滑如脂的質感,不難想見從燒窯時溫控、胎土配方等各方面都很講究。器物色彩搭配的既有層次變化,又和諧統一,是彩繪功力的展現。倘若再更深層的探討其紋飾背後的寓意,便更能體會它的文化厚度。與本器相似工藝,可見國立故宮博物院庋藏清乾隆〈粉彩奔巴壺〉(參閱1)、〈洋彩湖綠地番蓮紋瓶〉(參閱2)及上海博物館庋藏〈綠地粉彩八吉祥紋瓶〉(參閱3)。
本器設色清潤而不俗,番蓮葉脈、卷草回勾勻稱,八寶比例得宜,整體視覺秩序井然,具鮮明時代風貌與宗教吉祥的延續價值,承載文化與藝術價值,尤其清代的賁巴瓶被視為宮廷皇家器物,工藝精湛且保存良好,是收藏和研究的重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