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藝術品專場
6210 清康熙 銅鎏金四臂觀音像
GILT BRONZE FIGURE OF FOUR-ARMED AVALOKITESHVARA Kangxi Period of Qing Dynasty
起拍價: NT$2.000.000
H 33.5cm
銅鎏金造像,通體以多色寶石裝飾,金光熠熠,輝煌奪目。四臂觀音(梵名 Śāḍakṣarī Avalokiteśvara,意為「六字大明咒觀音」)結跏趺坐雙層覆蓮座,前二臂合十於胸前,象徵至誠禮讚,右後臂持念珠,表持誦「嗡嘛呢叭咪吽」,左後臂托蓮莖,寓清淨智慧。面相圓潤安詳,時代風格鮮明。頭戴五葉寶冠,以綠松石、各色寶石等加飾,觀音結全跏趺坐於蓮花座上。披帛翻卷華美,衣褶錦地暗花細密,蓮花台座上以富有立體、寬厚的蓮瓣排列成型,臺緣飾聯珠紋,底層再塹刻一圈卷草紋。底部整片封板,通體鎏金明亮厚重,保存完整。
清康熙年間(1662-1722),國家安定、經濟繁榮,對於佛教的弘揚與宮廷藝術的發展尤為重視,康熙帝篤信藏傳佛教,設置專門機構負責宮廷佛教造像與法器的製作,銅鎏金造像在這一時期得以大盛,成為藏傳佛教與宮廷藝術領域的頂級工藝品。觀音菩薩是大乘佛教重要的救世菩薩,四臂觀音更被視為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具象體現,此尊四臂觀音像通體以銅鑄造,表面鎏以純金,工藝精湛,其鑄工細膩,線條流暢,體態端莊,菩薩結跏趺坐於雙層仰蓮蓮座之上,座下緣雕有連珠與卷草紋,富有清代宮廷造像的典型特徵。四臂分別持念珠、蓮花、法螺與合掌於胸前,象徵觀音的無量慈悲與救苦救世功能,冠飾綠松石與各色寶石,顏色協調華美,顯示工匠高超的鑲嵌技巧,頸、臂、胸所披錦帶、瓔珞、手鐲、臂釧等裝飾精緻,體現了康熙時期宮廷造像以富麗堂皇、細節繁複著稱的風格,菩薩面容飽滿,雙眉細長,鼻樑高挺,嘴角微翹,顯現慈悲和悅的神情。衣紋線條流暢自然,疏密有致,突顯出動態美感。
四臂觀音在佛教信仰中象徵持法、除障、加持、施捨等四種威德,合掌主臂象徵以清淨心祈願眾生安樂,念珠代表慈悲不斷、法門無盡,蓮花象徵超然塵世、淨化眾生,法螺象徵佛法傳播與無上智慧。這四臂分別展現了菩薩度化眾生的不同法門。此外,觀音菩薩作跏趺坐姿,象徵禪定與智慧,不動如山而恒為眾生祈福加持。四周寶飾與裝飾蓮花亦體現了佛教淨土教義中的吉祥和圓滿。
清康熙銅鎏金觀音造像無論形制、比例、工藝,均臻於完美,是宮廷造像藝術中的上乘之作,也是中原與藏區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晶。其高逸的審美情趣與深厚的宗教內涵,成為今日藝術品市場與學術研究的熱門領域,四臂觀音具備濃厚的藏傳佛教色彩,卻也融入中國漢地造像的柔和、細膩之美,是清代藏漢合璧藝術的代表。
相似收藏即可見今年(2025年)紐約佳士得,拍品編號1154〈清康熙 銅鎏金無量壽佛像〉(參閱1)。總結而言,本尊銅鎏金四臂觀音像,不僅是宗教信仰的物質載體,更是宮廷藝術與佛教文化完美結合的範例,具備極高的歷史、藝術及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