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匏成禮 高古陶器專場
637 漢代 陶加彩撫琴樂俑
POLYCHROME POTTERY FIGURINE OF MUSICIAN PLAYING ZITHER Han Dynasty
描述
29×23.5×39cm
陶質俑,表覆全彩,局部剝、褪,而仍大致保其原色。形為一奏琴男性,頂巾幘,著深衣,跪坐微傾,置器於膝。其人五官立體:濃眉大眼,顯鼻豐頰,潤唇短鬍,怡然有神。左手游於弦上,右手猶欲出指,雙袖略後折,而其琴則狀如竹節之半。通身飾白、黃、紅、黑繪飾,施於服、琴及面目。情態鮮活,藏動於靜;加之物況良好,尤甚可貴。 樂俑為由漢至唐皆有所見的陶器之一,其功能近似仕女及文、武陶人,是對逝者於地下猶能聞享佳音之期望,具吹簫、擊罄、舞蹈、雜技等多元形式,多為數件甚至成團而葬;又兩漢時期各地所見樂俑種類、品質皆未成一氣,是左右於個人財力和社會興衰,[1]同時也受地方風土民情影響,例如川人於漢時生活安定、喜好娛樂之基礎上將中原樂舞融於固有文化,遂使蜀地多出樂俑。[2]就此器言,已知出土樂俑中包括交樂漢墓、麻浩崖墓等地皆有於尺寸、形姿及藝術表現等面與其相仿之例(參閱1、2);而透過和諸館藏之對比,尚可知此器表面彩繪之完整之罕貴,以及兩漢撫琴俑仍有異中存同處,在於對人物的表現皆不離彼時之現實情景和藝術審美故。
[1]郭藝璇:〈兩漢墓葬樂俑不同時期的特點〉,《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第33卷第3期(2013年3月),頁120-121。
[2]秦臻:《巴蜀漢代陶塑》(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頁2-3。
參閱1:東漢:撫琴俑(l. 35.8cm)。貴州興仁交樂漢墓出土,貴州黔西南州博物館藏。
參閱2:東漢:撫琴俑(h. 40.5cm)。四川樂山麻浩崖墓出土,四川樂山市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