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70年代 日本、香港資深藏家珍藏專場
7035 明天順 青花阿拉伯文三足爐
BLUE AND WHITE TRIPOD INCENSE BURNER WITH ARABIC SCRIPT Tianshun Period of Ming Dynasty
起拍價: NT$600.000
H 10cm D 15.4cm
爐呈筒形,唇口,平底,下承以三足,內光素無紋飾,外青花裝飾,口沿處繪青花單線連續回紋一周,爐底邊有兩條青花弦線橫越三足,腹部以青花料書寫有三行波斯文,取自波斯詩人薩迪的詩集《果園》,譯文為:「年輕人啊,敬主惜今;明朝易老,青春難擒。潔身自好,尚不虔誠;周濟窮人,方可安心。心無煩憂,能量身聚;馳騁球場,馬球猛擊。為政寬仁,不傷民心;欺壓百姓,自掘老根。智者謙遜,宛如果品;累累枝頭,不伐不矜。」(註1)內底署青花楷書「天順年」三字款。
這件筒式三足爐造型比例適度,胎體厚薄適中,修胎規整,釉面白中閃青,波斯文字書寫流暢,既起到裝飾的效果,又以優美的文字內容表達製作者的思想境界。「天順年」三字書體既具有宣德以來的渾厚風格,也初具成化一朝的矜持面貌。北京故宮博物院庋藏〈青花波斯文三足爐〉,其造型、圖案及釉色皆與本器相似,可作比對參考,該爐是文獻上「天順丁醜(1457年),委中官燒造」記載的實物證明,由香港著名收藏家楊永德先生在1988年捐獻給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參閱1),此外,相似的天順青花爐另藏於山西博物院,署「天順七年大同馬氏造」款(參閱2)。
明代回回文青花瓷是明代官窯青花瓷模仿伊斯蘭工藝品的器形樣式,在中國陶瓷古傳統與新元素交盪的過程中,結合中國陶瓷技藝與伊斯蘭文化的特殊文化現象(註2)。由於信仰、文化與商業的傳播,唐代以後中國境內對於阿拉伯文或波斯文字並不陌生,並將之概稱為「回回文」(註3)。明初官窯青花瓷多以模仿伊斯蘭藝術風格為主,明中期後瓷器上的回回文裝飾技術及書寫流暢度有顯著提升,如明正德青花瓷器上的阿拉伯文,就是用小筆直接寫成,文字筆畫流暢通順,並結合纏枝或折枝花裝飾,與早期生澀筆觸相對風格純熟。(圖1)
拍賣市場上青花波斯文三足爐相當罕見,近年銅阿拉伯文三足爐所在多有,回回文青花瓷僅見2012年紐約佳士得,拍品編號1270〈青花阿拉伯文五峰筆山 雙方框六字楷書款〉(參閱3)及2019年香港蘇富比,拍品編號102〈青花阿拉伯文無當尊〉(參閱4)。明代回回文青花瓷不僅是宗教與文化的象徵,也代表著明代中國瓷器向海外穆斯林市場出口的商業需求,換言之,回回文青花瓷是明代特殊的伊斯蘭文化遺產,具有相當收藏價值。
註腳
[1]馬未都:〈霜葉紅於二月花─文字紋〉,《瓷之紋》(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3年),頁72。
[2]翁宇雯:〈窯工的外語課─明代回回文青花瓷〉,《臺灣博物季刊》33卷第1期,(台北市:國立臺灣博物館,2013年),頁28-35。
[3]劉迎勝:〈回族與其他一些西北穆斯林文字形成史初探─從回回字到「小經」文字〉,《回族研究》(寧夏銀川市:寧夏社會科學院,2002年),頁5-13。
[4]耿寶昌:《青花瓷器鑑定》,(北京:故宮博物館出版社,2011年),頁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