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酒井家族珍藏玉器
8030 遼代 白玉獸耳花鳥紋匜
JADE POURING VESSEL WITH ANIMAL HANDLES AND FLOWER-AND-BIRD MOTIF, YI Liao Dynasty
來源:日本酒井家族珍藏玉器
起拍價: NT$800.000
L 15cm
以整塊上好的白玉料琢刻而,局部褐沁、黃斑,玉質微透,包漿溫潤細膩。匜為古代斟酌之器,青銅匜始見於西周,漢以降仍見使用。此匜作橢圓深腹,一側作尖流,口沿微侈,流緣陰刻細密回紋,另一側作曲柄相接,柄端琢龍首貼附口沿,雙耳外張,眉際與頸部飾渦紋及卷雲,刻劃立體,腹外壁以淺浮雕及陰刻飾折枝花葉與禽鳥,線條挺勁而略帶游離感,頗具草原審美之簡練意趣,底作橢圓形內凹圈足,內壁磨拋精細,可見天然玉理與綹裂,通體青白基調,夾雜褐沁與黃斑,色調斑駁古雅。
遼代玉器承中原禮制而融入契丹草原風格,常以龍首或獸首作柄,紋飾取捨簡練,重形制之張力與器表之留白。本器之龍首柄、回紋口沿與陰刻花禽,可見鮮明的時代風格,並以斑駁沁色見證玉材長期埋藏與後期把玩之痕。遼代玉器是研究契丹族及遼朝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遼代玉器多集中出土於內蒙古東南部、遼寧、北京、天津等地的契丹貴族墓葬及佛教遺址中。這些玉器中有玉匜、玉帶、玉佩、玉璧等多種器形,玉匜雖有但數量相對稀少。遼代玉器材質以優質青玉、白玉為主,雕刻工藝精細,常見龍鳳、動物等吉祥紋飾。玉器不僅是裝飾品,還象徵遼代貴族身份權力及宗教信仰。著名遼代玉器出土案例包括陳國公主墓多件玉帶飾及玉佩等,內蒙古多倫縣聖宗貴妃墓出土的金嵌玉龍紋帶等,這些玉器展示了契丹民族特色如何與中原禮制相結合。遼代玉器的研究不僅補充了契丹族的歷史文化記錄,還反映了當時玉器工藝的發展與宋代等鄰近文化的相互影響,是理解遼代時期文化面貌的重要依據。
此外,遼代玉器在製作技術和材料上尚有獨特之處,材料多樣且豐富,遼代玉器選用多種玉石材料,包括透閃石、青玉、白玉、瑪瑙及水晶,甚至有大量琥珀飾品。琥珀的廣泛使用是遼代玉器相較中原文化的重要差異,反映了契丹民族游牧文化特色與草原地區的材料利用,製作工藝成熟精細,玉器多以圓雕、鏤空、陰刻等工藝製作,且注重紋飾的生動表現,圖案多取材於動植物,特別喜愛描繪游牧生活中常見的天鵝、大雁、荷花等,紋飾富有草原文化意境,強調實用與美學結合,遼代玉器在形制上具有實用性,例如針筒、小盒等器形多用於佩戴與日常生活,用途與中原地區的玉佩有所不同,突出契丹民族的生活習俗。(註1)
總體而言,遼代玉器因其多樣化的材料選擇,高超的雕刻技藝及融合漢文化與游牧民族文化特色的設計風格,使得遼代玉器在中國古代玉器史上具有獨特地位,也因遼代玉器數量本就稀少,像本器這般雕工精細、體量大、器形少見、保存完好者更是珍稀,藝術與歷史文化價值極高。
註腳
[1]許曉東:〈遼代玉盒佩之我見〉,《故宮博物院院刊》第108期(北京:故宮博物院數字與信息部,2003),頁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