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器彰德:中國古代藝術品專場

491漢代青銅三足蓋鼎 (帶銘文)

BRONZE TRIPOD COOKING VESSEL AND COVER WITH INSCRIPTION Han Dynasty

NT$150.000 ~ NT$250.000
拍賣開始時間: 2024-03-03 13:00:00 (GMT+8)
LOT: 2024-A-04-191 分類:
描述

D 6.8cm H 7.5cm 此器同《說文》所謂「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為設計簡單、重實用性之三足鼎,屬漢代之典型。蓋上嵌有三穿孔,其中二洞已被附著雜質填補。雙耳稜角分明而向外微彎。鼎腹渾圓,足為獸腳形。由鏽蝕間隙處可知其原材為金屬純度較高之紅銅,因長年氧化使其乍看如先秦之器皿;尤其腹內覆完整亮綠鏽層,渾然天成,炫彩奪目更甚翡翠原石。腹側刻有銘文三十五字,表面應經過清理,而刀跡之下仍殘青痕,內容如下: 「䁑(陽)陵南宮銅鼎一。容三斗,重五斤八兩。三年四日(月),申示銅官,[言問](問)令當時,守丞(承)千秋。佐樂工博造。」 銘文先記鼎之使用地點與物理規格,應存放於漢景帝之陵墓——即陽陵之南宮內(按南、北宮應是仿製當時都城之區劃)。續述作鼎之時間與原因:景帝三年四月,朝廷下令鑄造銅器若干。最後期許此鼎不但可於其時代獲取美名,亦能被傳承至千年後世。末尾署造器者之名「博」,「樂工」為其官職,「佐」則屬其官階。 此鼎之歷史價值遠比其樸素之外形宏偉:首先,由於技術與文化之變遷,鼎並非兩漢主要生產之青銅器種類,其中刻有銘文者則更為少數。其次,鼎於漢代用作食器甚於禮器,故縱有銘文,大多也僅標註其擁有人與規格;而此器之背景相對完整,甚至載有作者和其祝福語,頗有先秦遺風,足稱稀世。再者,銘文中又提及「陽陵南宮」、「三年四月,申示銅官」等資訊可補傳世資料之不足:其不僅可助今人進一步了解陽陵內部之構造,而《史記》、《漢書》皆云景帝五年始建陽陵,則此鼎亦說明其準備工作實早已打響。目前陽陵墓葬群出土之銅鼎數量有限,陽陵博物館所保存之相似物件亦僅有數筆(參閱[2]為一例)。此鼎無論本身或其上之文字皆保存著重要訊息,無疑為學術等級之藏品。 參閱 [1] 西漢中期:昆陽乘輿鼎(L: 32cm)。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第五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頁30。 [2] 西漢早期:館陶家四聯鼎(L: 21cm)。編輯委員會:《中國青銅器全集》第五卷,頁31。